關於愛情,他們想說的是…

經過龍年的飛天遁地,今年似乎離不開如蛇般慵懶滑行的心情,緩慢、婉轉、曖昧、曲折、盤繞——像極了愛情。「愛情」幾乎可說是藝術家們最有共鳴與靈感的主題,就連楊忠銘針對不同生肖所創作的藏書票,今年也選擇《白蛇傳》這般淒楚的愛情故事作為題材;於是我們決定,這一整年曜畫廊將輪流展出不同的「愛」——情感或者慾望,抽象以及具象,一百雙手,就會長出一百種不同的畫面,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則揪心的故事。開春的第一檔「纏綿:不直接的蛇年就從愛情開始吧」,便展出三位不同年代與國籍的藝術家對愛情的想像與表述。

楊忠銘 〈蛇年藏書票:戲春光〉 2025 凸版九色雙面套印於義大利描圖紙
作品以雙面套印呈現出皮影戲的效果,主題則來自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

夏卡爾——十年磨出來的不朽之愛

一進到展場,首先便會直面夏卡爾的兩件作品:〈菲樂塔斯果園〉以及〈寧芙精靈的洞穴〉。1952年時,出版商特里亞德(Tériade,作家、藝評、收藏家,同時也是夏卡爾的好友)邀請夏卡爾為自己家鄉著名的神話愛情故事「達夫尼斯和克洛伊」(Daphnis and Chloe)創作一系列的石版畫,並建議他與當時新婚的第二任妻子一起去當地旅遊作為靈感來源。

「達夫尼斯和克洛伊」來自西元二世紀時希臘作家朗格斯(Longus)所著的浪漫小說。故事發生在愛琴海東北部的萊斯博斯島(Lesbos),兩個棄嬰被不同的牧羊人家撿到並收養,命名為達夫尼斯和克洛伊;逐漸長大的同時,他們也因一起牧羊而越走越近,產生愛慕之情。但是各式各樣的劫難總是一再拆散他們,像是跌到洞裡,或是被海盜綁架,甚至遇到其他城市的人找碴,帶著軍隊要攻打他們的村莊——幸好牧神、愛神以及寧芙仙女總是照看並不時給予幫助,讓他們化險為夷;或者暗中推他們一把,讓他們進展不要太慢。經歷各種曲折之後,達夫尼斯與克洛伊兩人終於如願結成連理,回歸平靜的田園生活,而愛神也完成了他的任務。

夏卡爾接下委託後,花費9年時間創作了42幅石版畫(Lithograph),將達夫尼斯和克洛伊的愛情故事以充滿想像力的圖像描繪出來。〈菲樂塔斯果園〉以及〈寧芙精靈的洞穴〉便是其中的兩個場景,描述愛神指派菲樂塔斯教導男女主角該如何「談戀愛」,以及掉落洞中渾身泥濘的男女主角在寧芙精靈的洞穴中洗澡的情節。夏卡爾花費多年時間製版,每個色調使用一塊不同的石版,每一張版畫大約平均使用25塊石版,需印刷25次後才能夠完成,也因此這些版畫色彩絢麗豐富、筆觸多變靈活,呈現了男女主角的純真以及神話的奇幻氛圍。

馬克·夏卡爾 左:〈菲樂塔斯果園〉右:〈寧芙精靈的洞穴〉 1961 原創彩色石版畫
Marc Chagall, Left: Philetas’s Orchard, Right: The Nymph’s Cave (Both from Daphnis and Chloe Portfolio),
1961, Original Color Lithograph on Arches wove paper

楊忠銘——剖開愛神,以藝術檢視愛的本質

進到第二層展間,楊忠銘的兩件作品美柔汀銅版畫〈時光文件系列:神話〉與現場裝置〈時光文件系列:時間的漣漪〉,在展牆與地上彼此對望。藝術家剖開立體的邱比特銅像,形成一片一片的切片,將切片用工具和心力製成美柔汀銅版,施以油墨轉印到紙上,成為版畫;餘下的銅像只剩半身,以風化成砂的姿態,棲身在一口許願池般的玻璃之井上;沉在井裡的不是硬幣,而是手錶的錶盤,在厚重的玻璃下,回應著眾多的祈願;而站在作品前的我們,試圖看透所有層層疊疊的同時,見到的更多是自己的倒影。

牆上的紙面印有12個切片形狀的銅版畫,藝術家讓我們看到,把愛神的身體切開後,裡頭滿是寶石與鑽石,試圖與我們辯證關於愛情本質的永恆議題:你認爲愛是奠基於物質的一種互相滿足,還是純度最高的心意在巨大壓力下形成的璀璨結晶?閱讀這兩件相互呼應的作品,像是一重一重的解謎遊戲,每個存在都有其原因,都是創作者的判斷與提問。

上:楊忠銘 〈時光文件系列:神話〉 2019 美柔汀於雕像切面、手染黃銅框
下:楊忠銘 〈時光文件系列:時間的漣漪〉 2019 玻璃、大理石片、黃銅雕像、黃銅粉

妮基·桑法勒——想東想西的女子,與她身旁的男子

畫廊外頭的櫥窗掛著妮基·桑法勒的〈戀人〉。畫面中一對男女窩在床上,男子望向女子,女子則睜著一隻明亮的眼,像是直直盯著面前欣賞作品的觀眾;而畫中的「床」,仔細一看又有點像個火柴盒,把他們裝在裡頭,只有思緒跑了出來,滲透、蔓延、流淌⋯⋯這件作品用色繽紛明亮,卻讓人無法覺得這是件單純描述幸福愛情的作品。桑法勒是一個用力追求自由、掙脫束縛的女子。1930年出生於巴黎,三歲便隨著父母移民美國,十八歲逃離保守的家庭與青梅竹馬私奔,生下兩個孩子,後因種種原因而精神崩潰,直到她找到藝術創作,以及認識了對她影響甚巨,同時也是一生伴侶的瑞士藝術家尚·丁格利。

她初期的作品大膽而憤怒,後期則以豐滿圓潤的大型雕塑「Nana」聞名,靈感來自於女性懷孕的身軀。這些Nana們自信且充滿活力,象徵著為這個世界帶來生命的偉大力量。無論是立體或者平面,桑法勒的作品總是帶有前衛的叛逆與反抗,並且不受藝術形式的包袱所設限,如同她在人生中不斷探索與追尋自己想要的,雖然有時也會繞遠路,總會慢慢靠近目的地。

妮基·桑法勒 〈戀人〉 1972 原創石版畫 (局部)
Niki de Saint Phalle, Lovers (Les Amoureux), 1972, Original Lithograph (detail)

愛情可以是激烈的、平靜的、理性的、感性的、甜美的、苦澀的⋯⋯無論有沒有體會過,人類似乎生來就有愛與被愛的本能。蛇年剩下的四分之三,讓我們繼續收集不同作品中蘊含的情感,並一同觀察這些情感如何在藝術家的手中轉化為深達人心的視覺語言。

相關展訊: 纏綿:不直接的蛇年就從愛情開始吧